“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值此之际,武汉轻工大学的六名师生跨越3000多公里前往西藏,对学校赴藏工作毕业生进行访谈。
“年少时的梦想变为现实”
武汉轻工大学师生一行前往采访在贡嘎县朗杰学乡工作的化环学院2016级校友李春鹏时,他讲述作为一名地道的“藏二代”,和父亲一样扎根祖国边疆、将青春奉献给祖国边疆建设的事业是他年少时的梦想。在收到学校西部计划动员时,他毅然报名,通过考试、面试,最终前往西藏,成为了一名在藏干部。同时,采访在贡嘎县工作的管理学院2018级校友王静时,他也提到了西藏地处我国边陲,是我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重要领土,能在西藏工作他感到无比的自豪。

“我们要在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采访在扎囊县工作的、管理学院2016级校友彭胜时,他结合了自己工作与我们进行分享。西藏的孩子们从小就学习汉藏双语,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培养下,孩子们不仅“守得住”藏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坚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山南市一所高级中学任教的思政老师贡桑指出国家以及各个省份都尽己所能来援助西藏,促进了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此期间藏民与内地的干部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这也促进了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该校的工会主席陈冰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重点强调的是56个民族在历史的演进过程当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以及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教育方面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要利用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青年对文化的认同为根基,继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生力军。


“在基层更要与藏族同胞们打成一片”
管理学院2023级校友黄玉勤是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现于扎囊县工作。她会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前往人民广场去和藏族同胞们共舞一曲“锅庄”,散舞后互道一句“带帽西”,她认为可以在与藏族同胞们的舞蹈中获得能量。在自治区任职的经管学院2015级农业推广硕士李凡,则会在下乡的时候“随身带上几颗糖”,在路上碰到“布古琼琼”(藏语“小孩子”谐音)就会给他们,这也就拉进了他与藏族同胞们的距离。在加查县工作的2021届毕业生郑娟则认为“语言不是距离,人心才是。”初下基层驻村,她就和村干部们一起互相交流学习,她认为要主动学习藏语,哪怕几句的日常问候,“在和群众自我介绍的时候说上一句藏语,能让他们听懂我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或者他们给我献哈达、给我端上酥油茶的时候,我也会用藏语说上一句‘突击切’(藏语“谢谢”谐音),他们也会觉得很亲切。”所以只有真心,才能拉进人与人的距离。


“金珠玛米带来了大拉萨”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西藏自治区逐步发展,从农奴解放到经济发展,都离不开“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谐音)。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我也成功当选为藏戏舞蹈非遗传承人。”藏戏舞蹈非遗传承人郎加次仁在接受访谈时说到。汉族干部与藏族干部、藏族同胞们的和谐相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祖国万岁”的标语无不展现藏族同胞对党和祖国的深切热爱。西藏的百姓安居乐业,西藏的经济社会逐步发展,这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领导、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离不开各民族同胞的共同努力。
远赴西藏,深入基层;珠峰脚下,践行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顺从己心,无愧东西。每一位学长学姐都可以选择去内地城市生活,但最后都选择留在西藏,不少学长学姐也表示因为长期在高原,身体状况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但他们仍然坚持中央的号召,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在最纯净的地方坚守初心,在格桑花开的地方坚守信仰。